realme 在 2022 年底帶來了 realme 10 Pro+、realme 10 Pro 兩款手機,這兩款被命名為「 數字系列 」的手機,今年依然承襲著 realme 敢越級的品牌理念,將不少旗艦手機上才有的規格下放到這兩款手機上。筆者今天會主要以規格更全面的「 realme 10 Pro+ 」做介紹,並且分享我這三週以來的使用心得與深度評測。
realme 10 Pro+ 以旗艦曲面螢幕、2160Hz高頻護眼調光、ProLight 街拍模式為產品三大賣點,這段時間體驗下來筆者認為這隻手機有顛覆我過去對於中階手機的印象。realme 10 Pro+ 一共推出兩個配色,分別為「 星曜之光 」、「 夜 」兩色,而筆者今天介紹的 realme 10 Pro+ 為「 夜 」色,另外一隻「 星曜之光 」則是 realme 10 Pro!
realme 10 Pro+ 包裝盒採用的是 realme 相當經典的黃配色包裝盒,上面印有 realme 品牌 Logo 及 5G 通訊的標誌。背面除了印有 realme 10 Pro+ 的型號與規格以外,上方還有一些關於這隻手機的產品特點,關於 realme 10 Pro+ 的詳細特色,筆者整理如下:
時至 2023 年筆者撰文的當下,iPhone 14 Pro Max、Samsung S22 Ultra等一線旗艦手機都已經不附贈配件,雖然這些手機商都是以環保為出發點節省成本,但對於使用者來說配件少無疑是一件困擾的事。好在 realme 一直都有為消費者著想,在配件的附贈上一直都非常大方,關於 realme 10 Pro+包裝盒內配件如下:
主打輕旗艦的 realme 10 Pro+,手機的重量與體積大小都非常適合一般人使用,尤其是不喜歡太厚重太大隻手機的女生,帶上 realme 10 Pro+ 絕對會成為最耀眼的那個她。經筆者實際測試, realme 10 Pro+ 將裸機重量壓在 177 克,即便裝上手機殼也才 194 克,非常輕薄好攜帶。
realme 10 Pro+ 使用這塊高級螢幕是這款手機的特色之一,根據 realme 官網的數據顯示,光這塊螢幕研發費用就超過新台幣 5 億,可想而知對這款手機有著高度的重視。realme 10 Pro+ 使用的是一塊 6.7 吋的 1080p 開孔 AMOLED 曲面螢幕,同時也搭載目前常見的 120Hz 更新率 + 360Hz 觸控採樣率。雖然說亮度只有 800 尼特,但具備 HDR10+、10.7bit 色彩與 5000000:1 對比、100% DCI-P3 色域等高規格,使用上無需特別擔心。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透過與他牌旗艦手機一對比才會發現,由於 realme 10 Pro+ 採用新一代 COP Ultra 封裝工藝,基於傳統 COP 工藝升級而來,讓 realme 10 Pro+ 的螢幕下巴窄到驚人的 2.33mm,非常接近四面等寬的對稱比例。在他牌旗艦手機旁邊, realme 10 Pro+ 絲毫不遜色,甚至比他牌旗艦手機有著更好的下巴控制。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realme 10 Pro+ 是一款曲面螢幕的手機,曲率只有 61 度不算非常大,邊緣過度也相當順滑,使用上不會非常容易誤觸。而筆者多年以來也發現有些人並不是很喜歡曲面螢幕的手機,因此 realme 也知道消費者有這個需求,因此特別推出平面版本的 realme 10 Pro,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realme 10 Pro+ 支援全景聲雙喇叭,雖然這隻手機不支援較知名的 Dolby 全景聲,但這段時間筆者使用下來認為這隻手機的喇叭表現相當不錯,人聲表現也足夠清晰,適合聆聽音樂及日常追劇使用。且因為有著 200% 的增強模式,其聲音能做到比一般手機還更響亮,同時聲音也不會出現破音的問題。
不知道你是否和筆者一樣,關燈睡前都會偷滑手機一下才安心,這個小舉動雖然看似平常,但在低亮度的環境下使用手機是一件很傷眼的事。根據上方「 VDGER 」實測影片對比中可以看到,具備 2160Hz 超高頻護眼螢幕的 realme 10 Pro+,相比他牌在同樣亮度下的頻閃更加輕微,在亮度更低的環境下差異會更明顯,具備 2160Hz PWM 高頻調光會讓眼睛使用手機起來不這麼疲勞。( 但筆者還是建議非必要不要夜間使用手機 )
realme 10 Pro+ 是一款具備 5000mAh 大電量的手機,很少中階旗艦願意用這麼大的電池,加上 realme 10 Pro+ 用的是聯發科 天璣1080 晶片,這顆晶片能效比非常高,意味著在具備一定的性能下也有非常好的續航表現。為了更準確的測試關於 realme 10 Pro+ 充電速度,筆者將整個充電過程使用電腦記錄下來,並且針對時間與功率輸出一張數據圖。
具備 SUPERVOOC 67W 快充的 realme 10 Pro+,實際充電表現如何呢?根據上圖可以看到 realme 10 Pro+ 最高充電功率大約可以到 50 瓦左右,筆者嘗試從電量 0% 充滿至 100%,實測大約 47 分鐘可以將手機充飽,以 5000 mAh電量的手機來說,這樣的速度算蠻優異的,低電量時可以快速回血。( 實測數據圖可參考上方圖片 )
realme 10 Pro+ 採用的是聯發科天璣1080,這款是晶片目前比較少手機使用,雖然性能不算非常頂尖,但是其功耗控制相當優異,穩定性也相當高。從上圖可以看到筆者使用 realme 10 Pro+ 分別測試 安兔兔跑分、 GeekBench 5、3DMark 三大主流性能測試軟體,其數據顯示如上。
除了實際用跑分測試以外,筆者這段時間也會使用這款手機玩遊戲、追劇、拍照等,雖然性能無法與旗艦手機、遊戲手機相比擬,但是 realme 10 Pro+ 本身就不是一款主打性能的手機,而是一款主打拍照、中度使用的輕旗艦,日常多數操作上並不會有任何卡頓的問題產生,多數軟體也都能勝任。
realme 10 Pro+ 的相機規格,主鏡頭是採用來自三星的 HM6 1億畫素 1/1.67 吋 f/1.75 廣角鏡,等效焦距 23.6mm,支援 9 in 1 畫素合併,並有新的 In-Sensor 變焦技術,透過演算法的加持,可以實現近似 3x 光學變焦的畫質。除了主鏡頭以外,超廣角使用的是 8MP f/2.2 112 度視角,以及另外一顆 2MP 微距戰術鏡頭。
上方這兩組照片是 realme 10 Pro+ 使用不同模式下所拍攝的圖片,可以看到兩組不同模式拍攝時會有不同樣式的浮水印,一組是經典的 realme Logo 圖示搭配手機名稱所做的經典圖形,另一種則是今年相當流行的底部像框樣式。由於 realme 有相當多好看的風格濾鏡都放在「 街拍模式 」中,因此筆者多數情況下也都是使用這模式拍攝而成。
很遺憾的,筆者帶著 realme 10 Pro+ 前往台東拍攝時天氣非常差,本以為可以在跨年時多準備一些好看的素材,但是因為天氣不佳的因素,很多好看的景點都沒有被呈現出來。不過好在回到中部之後,天氣逐漸晴朗,也讓 realme 10 Pro+ 可以盡情地發揮出真實力。
白天室外光線較佳的環境拍攝時,realme 10 Pro+ 可以盡情地還原筆者當時眼前看到的一切,除了影像相當清晰以外,筆者認為在調色上也漸漸沒有以往那麼鮮豔濃郁,在盡可能還原真實環境的當下,適當的增添一些色彩影調,讓畫面更好看。藍天、綠地、紅花都相當好看真實。
realme 10 Pro+ 街拍模式另一大特色有相當多濾鏡可以套用,拍攝者可以根據當下的環境選擇適合的濾鏡套用,套上濾鏡的畫面會讓記錄下的片刻加深記憶。筆者自己使用這段時間認為 realme 的幾個濾鏡都相當有質感,很多濾鏡都不是無腦的拉高飽和度或對比度,而是讓畫面看起來更加精緻。
為什麼筆者使用 realme 10 Pro+ 拍攝日拍時會喜歡用街拍模式拍攝?因為街拍模式有一個「 50mm 」兩倍變焦的焦段可以選擇,得利於 HM6 這顆素質蠻高的主鏡頭,即便用裁切的方式獲得的兩倍鏡,其實拍照也依然相當可用。「 50mm 」是最接近人眼所看到的距離,使用 realme 10 Pro+ 拍攝2倍時會感覺到畫面空間開始略為壓縮,其畫質與主鏡頭差異不大,依然是相當清晰且色彩表現依然出色。
夜景拍攝時,使用 realme 10 Pro+ 拍攝就與白天相反,根據我這段時間使用下來的經驗,如果夜晚光源比較複雜,有燈光之類的場景,使用「 街拍模式 」拍攝反倒很容易過曝,而使用一般模式、夜景模式則可以還原出當下的場景。從上方三組對比照可以發現街拍模式遇到光源都幾乎過曝,讓很多畫面細節都被抹掉;而使用一般模式或者夜景模式則可以讓畫面得到清晰的還原。
得利於 HyperShot 影像系統,讓 realme 10 Pro+ 拍攝夜景時在成片速度、畫質清晰度和夜拍效果上都有有感提升。大致上與日拍有一樣的結論,主鏡頭與2倍變焦都有不錯的畫質。值得稱讚的是 realme 10 Pro+ 開啟「 夜景模式 」拍攝時,不需要等待很久的拍攝時間,也能夠拍出相當有水準的畫面,不過僅限於主鏡頭與2倍變焦,超廣角與長焦因為硬體規格先天上的劣勢,急便用上夜景模式依然無法達到筆者心中可用的階段。
realme 10 Pro+ 雖然是一款中階旗艦手機,但卻擁有旗艦手機才有的高質感曲面螢幕,同時也是一塊花了5億台幣打造的 2160Hz 高頻PWM調光護眼螢幕。另外 ProLight 街拍相機影像拍攝也是 realme 10 Pro+ 的一大特點,日拍與夜拍都相當夠水準。而使用體驗上筆者最想說的是 realme 10 Pro+ 是一款足夠應付中度性能,同時也兼具優異功耗控制的手機,相當省電的 realme 10 Pro+ 足以讓人使用一整天,回到家透過 SUPERVOOC 快充,相當快速就能充飽電。
View Comments